近年来,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,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并呈年轻化的趋势。
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,结直肠癌和胃癌分别位居我国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和第3位。消化道肿瘤占新增恶性肿瘤病例超过25%,超过死亡病例30%,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十分关键。
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,消化道早癌的治疗已由外科手术逐渐被内镜下治疗所取代。
ESD术已经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线治疗方法,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什么是ESD?
ESD的全称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 ESD)。这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, EMR)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,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。由于ESD具有微创、不改变消化道结构、恢复快、费用少等优点,目前已成为国际、国内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。
ESD的操作标准流程:
1.应用针形切开刀或APC于病灶边缘0.5-1.0 cm进行电凝标记。
2.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美兰溶液使病灶与黏膜下层分离。
3.应用针形切开刀、HOOK刀、IT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黏膜。缘切开时会引起出血.一旦出血要及时处理。
4.应用IT刀或HOOK刀沿切缘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。
5.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。
今天通过三个病例来了解ESD的操作过程(均使用澳华AQ-300 4K超高清内镜系统),术者会根据具体病例的不同情况适当做出策略调整。
病例一:胃底粘膜隆起
患者,中年男性,胃镜提示粘膜下大小约1.5cm隆起,超声胃镜提示该隆起起源于固有肌层。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,准备行ESD术。
内镜下可见胃体靠近贲门位置有一粘膜下隆起
ESD操作步骤:
该肿瘤的位置靠近贲门,因此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。本病例的操作者先沿着病灶的边缘做一个浅切开,再逐步切开。术中使用热凝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,随后顺着固有肌层的表面逐步剥离,在暴露瘤体过程中,需谨慎控制切开深度,以避免穿孔发生。最后,在完全剥离瘤体后,使用导丝和钛夹对胃壁做缝合。
病例二:胃早癌
患者中年男性,因常规体检胃镜发现隆起遂入院就诊。
首先进行常规内镜检查,确定病灶的范围与深度:放大内镜下可见病灶区域整体的血管呈现比较规则的loop样的变化,提示为高分化状态。同时,病灶中心点有溃疡出现。
本例病灶靠近幽门口,切割难度较大。因此,操作医生在切开时采取了两边汇合的环切方案。
ESD手术操作过程:
病例三:胃粘膜下结节
患者女,因“上腹部不适入院治疗。
经完善相关检查:上腹部增强CT示:胃体小弯侧小结节,建议结合胃镜病理检查。超声胃镜示:胃粘膜下低回声结节:间质瘤?平滑肌瘤?。
术前诊断:胃粘膜下结节。因患者有明显上腹不适,且粘膜下肿瘤具有恶性潜能,考虑行ESD治疗。
放大内镜下观察病灶,可见腺管开口,部分血管曲张,形状扭曲。
ESD手术操作过程:
标记、注射、粘膜下切开、粘膜下剥离、止血,处理创面。
ESD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是什么呢?
适应症:
1、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
直径大于2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。
2、胃肠道早癌
直径>2cm的黏膜内癌(cT1a),分化型癌,不伴溃疡;
直径<3cm肉眼可见的黏膜内癌(cT1a),分化型癌,伴溃疡。
ESD的扩大适应证:直径<2cm肉眼可见的黏膜内癌(cT1a),未分化型,不伴溃疡。
除以上条件的胃癌,伴有一般情况差,外科手术禁忌证或拒绝外科手术者可视为ESD的相对适应证。